齐鲁工大体音学院开展2021年暑期“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者:王荣雪   发布时间:2021-07-14   浏览次数:29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齐鲁工业大学体育与音乐学院积极将思政小课堂红色音乐课堂结合起来,重温建党百年,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助力青年学子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提前周密部署,举办社会实践出征仪式

近日,齐鲁工大体音学院2021年暑期“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于文科楼105举行,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严可、实践队指导教师以及7名参与实践学生参加了出征仪式。仪式由学院团总支副书记王荣雪主持。严可为社会实践团队授予队旗,并对今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坚守安全底线,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二是要扎实服务,力求实效;三是要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意志品质;四是要注重活动宣传和成果凝练。


传承红色基因,打造行走的红色音乐课堂

依托山东莱芜红色文化资源优势,齐鲁工大体音学院组建“音之韵”社会实践队。实践队一行711日至12日重点考察了山东小三线纪念园、莱芜战役纪念馆等地,通过聆听报告、实地红色文化体验、现场实践教学、红色音乐快闪活动等形式,学习红色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实践中,实践队青年学子紧紧围绕实践主题,结合专业特点,秉承学校(科学院)“明德励志,崇实尚能”的校训精神,既在了解历史中追寻红色足迹,又在体验生活中感悟人生,培育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实践队的指导教师也是音乐专业教师,以红色革命纪念地为“课堂”,给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音乐党史课,师生共同唱响了《在灿烂的阳光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我和我的祖国》等红色歌曲,用歌声告白祖国,以音乐献礼党的百年华诞。实践队队长徐源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和传承红色革命精神,深入基层,锤炼本领,磨炼意志,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体验非遗文化,学习传承传统技艺

莱芜梆子现主要流行于莱芜、泰安、肥城、章丘等地区。清代唱昆曲、西皮、二黄、高拨子的徽戏和山陕梆子腔先后传入莱芜,在同台演出中交流融合,并形成以梆子腔为主,同时吸收徽戏表演艺术养分而形成的新剧种。

实践队一行712日来到济南市莱芜区大王镇四合街村,同大王庄剧团进行交流学习,共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音乐党史”课。剧团团长崔树孝给大家讲述了莱芜梆子的发展历程以及剧团的创建发展史。接着,剧团的老前辈们为大家带来了地方戏曲莱芜梆子古装戏《墙头记》选段、莱芜梆子小戏《王小赶脚》选段,队员进行了莱芜梆子的体验“课堂”,跟着剧团的前辈们交流学习,感受体验莱芜梆子的唱腔特点。团长崔树孝说:“其道白字正、声硬、音直,其唱腔高亢雄壮、激越奔放,多在高音区,没有大幅度的旋律变化和音符跳跃,具有莱芜人粗犷豪爽、奋发向上的特点。男女同腔同度,男用真声“立嗓”,粗犷高昂;女以真声为主,尾音翻高用假声,花腔拖音较长,抒情达意淋漓尽致。”学习体验后,实践队成员们共同表演了一段莱芜梆子《墙头记》。大家纷纷表示,收获很大,备受激励,今后定会更加珍惜学习时间,勤学苦练,提升本领,把传统的技艺不断发扬光大。


感悟初心使命,大槐树中学上演“音乐党史”课

齐鲁工大体音学院音之韵社会实践队走进济南市莱芜区大王庄镇大槐树中学,与学生们在学校里深情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映山红》等红色经典旋律。

据悉,齐鲁工大体音学院2021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自启动以来,以青春心向党·奋进新时代为主题,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结合常态化疫情要求,将三下乡返家乡相结合,积极组建社会实践团队,师生积极响应并参与其中。实践内容涵盖赓续红色精神、文化艺术交流、助力教育关爱等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还结合学校(科学院)、学院工作实际把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融入行走的红色音乐课堂开展生动、鲜活的实践活动。接下来,我院将继续挖掘并利用好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学好中国共产党历史,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体育与音乐学院官网

版权所有 © 齐鲁工业大学体育与音乐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西部新城大学科技园 邮编250353 鲁ICP备05046217号[网站管理]